文章来源:宋宝林医生在线 发布时间:2015-07-20 20:32:40 点击量: 在线咨询
我国历代养生家主张,人欲安度炎夏,必须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本人的生活习惯,按照食补的原则,灵活运用,方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那么,炎夏食补应遵循什么原则呢?下面给大家简述一下夏季食补需要把握的五个原则供参考。
一、夏季“清”为贵
祖国医学有“天人相应”的养生之说。就是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夏季极易伤津耗气,气随津脱,从而导致气津两虚,再加上夏季气温炎热,所以容易导致气虚中暑,故在夏季应避免使用燥热之品,如羊肉、狗肉等,而应多选食清淡而又滋阴功效的食品,如香菇、紫菜、鲜藕、绿豆、冬瓜、西瓜、西红柿等,以消暑健身,增进食欲。山药、大枣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且补而不腻,非常适合脾胃虚弱者夏季煮粥喝,且两者均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有效对抗夏季因酷暑而造成的免疫力降低。蜂蜜、牛奶、莲藕、银耳、豆浆、百合既可以益气养阴,又可以养胃生津,是夏季体弱多病、出汗较多、食欲不振者的食疗佳品。“清补”当忌辛辣生火助阳和肥甘油腻生痰助湿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阴虚体弱者在进补时,可以选食瘦猪肉、鸭肉、兔肉、白斩鸡、咸鸭蛋、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另外,夏季人体对糖分和热量的需求也较大,要保证粮食的摄入。应注意细粮和粗粮的适当搭配,稀食与干食的合理安排,一般每周应吃三次粗粮,如玉米、全麦食品、糙米等。还有,夏季“清补”多吃些生姜、大蒜、苦瓜等具有泻火杀菌作用的蔬菜,可预防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例如生姜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使血流加快,汗液排泄通畅,对防暑也有一定的好处。夏令清补虽说以清淡食物为主,但生冷及冰冻食品则不宜过多食用,特别是老年体虚、久病初愈或脾胃虚寒者,以及婴幼儿,更应少吃或不吃冷饮食品。
二、因人因症而不同
夏季食补需按照辨证进补的原则,因人、因症而异。夏季大病过后或术后的病人身体虚弱,且消化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很好的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因此病人应食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考虑到夏季气候特点,病人在进补时不宜过多的食用甜味食品。因为连续摄入甜食会助湿生痰,郁而化热,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明显的影响了身体健康。夏季若能适当选用瘦肉或鲜鱼熬汤,味鲜而微咸,既营养又能增进食欲,有助于病人康复。盛夏酷暑,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人员,在饮食和营养方面应当多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品,如黄鳝、泥鳅、绿豆汤等,可以有效的防治食欲不振、恶心、头晕、中暑昏倒、疲乏无力、四肢酸痛、体力下降等症。再者,老年人要根据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调补,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平衡。对热体、热病者,宜多食寒凉性食物;寒体、寒病者,就要多食温热性食物。只有这样的食补才能相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心神调养
夏季食补要重视心神调养。中医认为,夏日主火内应于心,心藏神,主神态。暑气入心,易使心火上炙,使人烦躁不安、焦急好怒,而情绪波动恰是夏日养生之大忌。所以,酷暑难熬之际,宜将心情平静下来,防焦戒躁,始终保持“遇事不怒”的气度。夏季食补应注意对心脏的保护。饮食上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以具有清热、防暑、敛汗、补液的食物为主。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都具有养心安神、益气抗衰、补虚强心的功效。是夏季食补养心的佳品。
四、清热利湿健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湿,湿为夏季的主气,加之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增多,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退,会出现食欲不振,胃纳呆滞,四肢无力现象。故夏季食补重在健脾利湿,开胃消食。对于夏季脾虚的人来说,应选食油健补脾胃、化除湿邪、性质平和、补而不腻的补益食品。如赤豆、薏米等,将其煮烂,加糖服食,能够有效缓解湿遏热伏的表现,令人神清气爽,是良好的滋补食品。也可饮冬瓜汤、百合汤、红枣汤、绿豆汤等,以解暑止渴、生津凉血。
五、多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 普及
炎热的夏季,人体大量出汗,不得不喝大量的水和吃大量的冷饮,致使体内丢失一部分水分和盐分,随汗液排出的还有一定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钾、钙、镁等,别看量小,如果体内含量不足,会导致食欲不振,终日无精打采。故夏季养生应补钾、补钙、补镁等微量元素,更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
以上文章的阐述只是大概,如果您想了解得更详细,建议您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与宋宝林医生沟通,可拨打咨询热线:0573-82081291,或加QQ:27871976在线咨询,通过在线医生的解答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您的病情,帮您更早的解决疾病困扰...
权威技术
Copyright © 2014-2015 . 宋宝林医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42164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51号
科室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中山东路1501号嘉兴市中医院5号楼1楼
咨询热线:0573-82081291 咨询QQ:27871976 QQ群:47717205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