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宋宝林医生在线 发布时间:2015-01-31 00:55:58 点击量: 在线咨询
有资料显示,长时间做足疗、洗热水澡、晚上睡觉盖被子太厚太重,都可能导致遗精。就拿足疗来说,它能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气血、对调节神经系统有益。但时间过长、频率过高,会使大脑皮层存在一个持续性兴奋灶,使相关一系列神经也过度活跃,从而导致遗精。
由于男性在睡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自主勃起,晚上睡觉盖被子太厚太重,也会加重对阴茎的刺激,从而导致遗精。经常泡热水澡还会使睾丸处于一种高温环境,对生理功能非常不利。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会对遗精造成影响。如性爱太频太密,自慰过频,晚餐吃得太饱,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内裤过紧,包皮过长,坐的时间太久,思虑过度,都可能“催生”遗精。
从传统中医理论来说,不正常遗精是肾虚不藏精、精关不固所致。长此以往,会导致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其中,肾主封藏,收纳五脏六腑的精气,长期频繁遗精会耗精伤肾,对男性健康不利。但单纯从现代医学看,精液里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少,对男性生理健康的影响有限,但对心理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遗精究竟有哪些症状
遗精的症状表现大体如下:
1、滑精:凌晨五六点左右,遗精后不久醒来,右侧腰部发困,再次醒来时七点左右,感觉好一些,不影响白天活动。
2、心悸:我的心律早晨起来在52~58次之间,平时遇事很轻易激动,心跳加快而且有力,意念控制不住。中昼寝一会就醒了,醒来那一刻心悸很明显,心前区不舒服。
3、腋窝出汗:经常是湿漉漉的,冬季也是。
4、还有很多,如头晕耳叫,留意力集中不起来,走神,思维反应慢,从小阅读理解就差,全身爱出汗,腿脚冷,阴囊湿凉,不能吃冷食,做凳子时间长了肩膀会发困。
5、睡眠差:遗精的并发症有哪些?很少有醒后神清气爽的感觉,头晕,忘记,留意力、记忆力早就下降了,且比较厉害。
造成过度遗精的原因
1、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很多男人“色”字当头
思想过度集中在“性”上,每天都在关注“性”,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性兴奋状态,引发精神焦虑、紧张,直接导致机体劳累过度进而使射精功能紊乱,经常的遗精或者无知觉的精液遗漏。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办公室中,他们每天花很多时间在网上,接受着各种性信息的刺激。
应对措施:正确认识“性问题”,不要为此背上思想包袱,把心思分到其他活动上,比如在办公室多与同事交流,下班后陪家人散步,周末户外郊游一次等。少接受性刺激,不要浏览一些黄色信息。
2、其次是生殖系统器官病变原因
比如现在很常见的男人高发病:前列腺炎、包茎包皮过长等,还有精囊炎、包皮龟头炎等这些少见点的男科问题,其结果是直接导致充血刺激,使阴茎动不动就勃起,可想而知,频繁遗精也不足为怪了。
应对措施:及时治愈相关诱发频繁遗精的男科病。还没得这些疾病的男性朋友,平时要注意性器官卫生,经常清洁外生殖器,除去包皮垢,避免炎症暴发的可能。
3、第三个原因是生活习惯问题
男士爱穿紧身裤,部分单身男士睡前喜欢玩弄自己的性器官,睡后又喜欢盖的沉沉的,吃饭也是餐餐要刺激,动不动就喝两口烈酒,这些习惯都很容易引起阴茎勃起充血,直接后果就是频繁遗精或者忍不住的手淫射精。
应对措施:不穿紧身衣裤,睡觉不要太暖和下身,被子不要太重,姿势尽量减少俯卧位,两手不要放置在生殖器部位,少饮酒,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不要长久热水洗澡或浸足,睡前不要剧烈运动,减少或者杜绝手淫,不要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4、最后一个是人为的,即性生活过于频繁
应对措施:维持有规律的性生活频率,多参加其他文体活动,把注意力从“性”上分散开来,不要沉湎于“性事”。
另外,适当使用镇静安神的药物也是可以的,我查阅了资料发现有个中医疗法挺好的,介绍给大家:炒食盐敷脐法—用食盐500克(块盐最好),上火炒热后,用布包裹,热敷脐部。可治肾阳不足、肾气亏虚,精关不固导致的遗精。如果发现局部发痒发红、起皮疹就要立即停止。
男人遗精没有什么大碍,这是我们肾气充盈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们一旦出现遗精过频的现象,就一定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任其发展,以免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为了自己的健康,设那么不能改变呢。
编辑推荐:
治愈频繁遗精仰卧起坐能办到
为什么说遗精不是坏事情?
遗精次数少就是男人能力弱的表现吗?
以上文章的阐述只是大概,如果您想了解得更详细,建议您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与宋宝林医生沟通,可拨打咨询热线:0573-82081291,或加QQ:27871976在线咨询,通过在线医生的解答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您的病情,帮您更早的解决疾病困扰...
权威技术
Copyright © 2014-2015 . 宋宝林医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42164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51号
科室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中山东路1501号嘉兴市中医院5号楼1楼
咨询热线:0573-82081291 咨询QQ:27871976 QQ群:47717205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