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宋宝林医生在线 发布时间:2015-02-19 20:23:03 点击量: 在线咨询
他们不是收藏家,没有辨识的能力,更不会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宝贝;也不是那种乱丢东西、缺乏条理的人,通常后者都是愿意且有能力做清理,也欢迎别人来帮忙。而那些“储物症”患者区分他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肯扔”,通常十分抗拒别人的帮助,对于乱糟糟的环境也视而不见。
传统的精神分析认为,这是一种被称为“肛欲期人格”的典型特征。这些人通过“留住废物”的行为,获得像二三岁的孩子故意憋住大便时的控制感,而成因则源于他们的父母在那个时期采用的教育方法太严苛。当然,可能的解释自然还有很多。
对未来信心不足
当36岁的苏珊被问到为什么留着所有的衣服,包括那些早已过时的,她赶紧辩解说:“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们会重新流行,也许我还能再穿上它们。”
“这种反应是典型的缺乏自信的表现。”法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科·维耶罗(François Vigouroux)解释。对未来可能的匮乏感到忧心忡忡,大多是基于当事人曾经的真实经验,但也可能仅仅是从身边人那里无意习得的思维惯性。比如今天的我们多数都没有真的经历过饥饿,但还是有些人从父辈们身上保留了大量“生怕哪天再出事”的焦虑和危机感。法国的大学教授凯瑟琳娜·伍维琳(Catherine Huvelin)提示说:“相反,那些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相信,在未来发生危机时自己能找到解决办法,认为提前为将来的需求做好预防措施没有太大的必要,放弃多余之物自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抛弃带来的恐惧
2~5岁的小孩子很少会扔掉他/她们的玩具和日用品,哪怕是掉了眼珠的布娃娃,或者是旧得发黄的小床单。这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逐渐开始意识到“原来我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对于任何形式的“抛弃”行为都感到恐惧。因为在从事类似的行为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也有被抛弃的可能。
“不愿扔东西的痛苦主要源于‘抛弃’这一行为本身,而不是出于对那些东西的喜爱。有些人在抛弃了某些东西之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觉是自己生生破坏了一段关系。”弗朗西斯科·维耶罗补充说。好像不仅仅是某个东西被我们抛弃了,更是我们的一段人生,以及送给我们这个东西的人也被无情抛弃了。
我的故事组成了今天的我
有些人强调那些“拥有物”的心理意义,拒绝丢弃曾经拥有的一切。他们喜欢说:“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或者“我所拥有的这些东西,构成了现在的我。”就像31岁的玛莎。“看看我乱糟糟的抽屉里有什么?用过的火车票,中学的美术课本,旧舞鞋,一个已经残破不堪的玩偶。没人能知道它们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希望以后一直都能看到它们。”
留着过去的物品来证明自己曾经的存在,或者某些能力和价值,似乎是一种对自我肯定的方式。但凯瑟琳娜·伍维琳却指出:“事实上,是我们的行为刻画了我们的个性,而不是我们拥有的事物。”总是让自己陷入过去,意味着期待将来不要到来,也是很多人逃避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相反,内心世界丰盈多彩的人们,自我的确认感不必依赖实际的载体,也就更喜欢在现实环境中保留一些遐想的空白。
来自专家的建议
凯瑟琳娜·伍维琳Catherine Huvelin:“问问自己:‘如果必须扔掉一些东西,我会从哪样开始?’你首先想到的东西就是你可以舍弃,不用担心将来会后悔。想想你将节省出来的空间,你可以再放置进去的物件。憧憬一下这样给你带来的幸福感,会给你带来继续努力的勇气。”
以上文章的阐述只是大概,如果您想了解得更详细,建议您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与宋宝林医生沟通,可拨打咨询热线:0573-82081291,或加QQ:27871976在线咨询,通过在线医生的解答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您的病情,帮您更早的解决疾病困扰...
权威技术
Copyright © 2014-2015 . 宋宝林医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42164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51号
科室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中山东路1501号嘉兴市中医院5号楼1楼
咨询热线:0573-82081291 咨询QQ:27871976 QQ群:47717205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