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导航: 结石 包皮过长 尿失禁 前列腺炎 阳痿 早泄
嘉兴市中医院官网| 立即咨询| 预约挂号| 就诊路线| 咨询论坛
嘉兴市中医院泌尿外科 嘉兴市科技创新团队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诊疗项目 > 其它常见 > 疝气

 李健文  董峰  郑民华s39宋宝林医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200025s39宋宝林医生

      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于1993年由McKernan JB[1]首次报道,2009年,欧洲疝协会在《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中大力推荐该术式[2]。TEP的本质是利用腹腔镜器械、通过后入路、在直视下操作进行的一种腹膜前修补手术。其特点是不进入腹腔,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进行操作。2013年4月29日,在济南召开的第一次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工作会议上,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共同制定了《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指南》[3]。本文结合指南和自身的经验,谈一谈TEP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麻醉和体位

     建议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头低脚高10~15度平卧位。术者位于患侧的对侧进行操作,助手位于患侧或头侧持镜。监视器置于手术台下方正中(图1a,图1b)。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a  手术室布局(右侧疝)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b  手术室布局示意图(右侧疝)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手术步骤
s39宋宝林医生

一、套管置入的部位和方法s39宋宝林医生

1.第一套管的置入部位与方法:采用开放式方法,于脐孔下约0.5~1.0cm处行1.0cm左右的小切口,直至白线。将皮肤和皮下组织用皮肤拉钩向两侧牵拉,显露腹直肌前鞘。切开白线,暴露两侧腹直肌,用皮肤拉钩将腹直肌向两侧牵开,进入到腹直肌背侧与腹直肌后鞘之间的间隙,伸入剪刀或弯钳,扩大此间隙,将10-12mm第一套管置入腹膜前间隙(图2)。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2  第一套管的置入部位s39宋宝林医生

2.第二、第三套管的穿刺部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s39宋宝林医生
   (1)中线位:第二与第三套管均使用5mm套管,在脐孔与耻骨联合正中联线上约1/3和下1/3处穿刺入腹膜前间隙(图3)。由于三个套管部位都在正中线上,形成的操作角度不够理想,有可能导致器械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套管安置在中线最为方便,不易穿破腹膜,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3  第二、第三套管的穿刺部位(中线位)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2)中侧位:第二套管穿刺在脐孔与耻骨联合正中联线上1/3处。置入器械后向患侧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然后在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穿刺入第三套管(图4)。该方法不能用于双侧疝的操作。

 s39宋宝林医生

图4  第二、第三套管的穿刺部位(中侧位)s39宋宝林医生

   (3)双侧位:在第一套管的穿刺部位伸入一个手指,进入腹膜前间隙后向两侧作简单的分离,然后在手指的引导下于两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或脐下水平分别穿刺入第二和第三套管(图5)。该方法器械之间保持一定的操作角度,不易互相干扰,但必须用手指预先进行腹膜前间隙的分离。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5  第二、第三套管的穿刺部位(双侧位)s39宋宝林医生

 二、腹膜前间隙的建立s39宋宝林医生

     可采用球囊分离器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但费用较贵,也可用手指分离法或镜推法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4]。镜推法由于操作简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腹横筋膜有深浅两层,浅层是真正意义上的腹横筋膜,紧贴于肌层组织的后方,深层是一些纤维组织,与腹直肌后鞘相连(图6a,图6b)。镜推法中,镜头是沿着腹直肌后鞘向前推进的,因此所进入的层次是在腹横筋膜深层的前方,需要在此间隙继续分离剪开腹横筋膜深层,才能到达真正的腹膜前间隙操作空间,因此,TEP的操作空间应该是在腹横筋膜浅层和腹膜之间的间隙而不是在腹横筋膜浅深两层之间[5]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6a  腹横筋膜浅层和深层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6b  腹横筋膜浅层和深层(示意图)s39宋宝林医生

 三、腹膜前间隙的分离步骤s39宋宝林医生

      1.耻骨膀胱间隙(Retzius间隙)的分离:进入腹膜前间隙后,首先应进行耻骨膀胱间隙(Retzius间隙)的分离,TEP中,腹膜前间隙一旦建立成功,耻骨膀胱间隙自然就形成了,只需作简单的分离就可以显露耻骨联合和耻骨梳韧带。在这一过程中应完成直疝股疝的探查和处理。直疝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内,股疝位于股静脉内侧的股环内。直疝疝囊处理较为方便,因为其后方没有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只需将腹膜瓣(疝囊)和腹膜前脂肪结蒂组织从直疝三角中全部回纳,一般都能完全回纳,疝囊无需结扎横断。完全解剖出疝囊后,即可完整显露直疝缺损,往往可见缺损处的腹横筋膜明显增厚,称为“假性疝囊”,不要误认为是疝囊而强行剥离(图7)。

 s39宋宝林医生

图7  直疝的分离(“假性疝囊”)s39宋宝林医生

      较大的直疝缺损在术后会留有一个空腔,可将“假性疝囊”拉出后与陷窝韧带或耻骨梳韧带钉合固定,既可将松弛的腹横筋膜拉紧,又可以降低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6](图8)。而股疝疝囊处理原则与直疝相同。但股疝的疝囊和腹膜前脂肪往往会嵌顿于股环中,如果回纳困难,可松解直疝和股疝之间的髂耻束,将嵌顿的组织回纳(图9)。髂耻束是腔镜视野下特有的解剖结构,是覆盖在腹股沟韧带上的腹横筋膜,其走向和腹股沟韧带完全相同(图10)。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8  “假性疝囊”与耻骨梳韧带固定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9   股疝的分离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0  髂耻束s39宋宝林医生

2.髂窝间隙的分离s39宋宝林医生
     完成耻骨膀胱间隙的分离后,不要急于寻找斜疝疝囊,而先对髂窝间隙进行分离。这一间隙位于腹壁下血管与髂前上棘之间,是Brogos间隙向外侧的延续。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轻轻的推开覆盖在联合肌腱上的腹横筋膜与腹直肌后鞘及腹膜之间的粘连,充分显露髂窝间隙(图11),此时斜疝的外缘自然就显露出来了。在分离髂窝间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损伤“疼痛三角”内的神经。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1  髂窝间隙s39宋宝林医生

3.斜疝疝囊的分离s39宋宝林医生
    耻骨膀胱间隙和髂窝间隙分离后,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斜疝疝囊。斜疝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由内环口进入腹股沟管,其后方有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图12),将疝囊从腹股沟管内拉回并向腹腔内高位回纳,自内环口水平与其后方的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分离约5-6cm左右,这种“超高位”游离疝囊的方法称为“精索的腹壁化”(Perietalization of spermatic cord)[7] (图13),目的是保证足够大的补片能够平铺在精索成份上而不会蜷曲。此步骤至关重要,如果补片覆盖在腹膜上,相当于在补片的前方仍存在一个通向腹股沟管的通道,必然会引起斜疝的复发。在“精索腹壁化”过程中,有时会看到一条连接于腹膜和输精管、精索血管后方的环状纤维索带,该结构可能来源于腹横筋膜深层,称为腹膜前环(Preperitoneal loop)[8] (图14),腹膜前环会影响“精索腹壁化”和补片内侧的放置,需要切断。有些斜疝疝囊外有“脂肪瘤”应该切除,否则会滑入腹股沟管,引起类似“腹膜外滑疝”的复发[9](图15)。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2   斜疝的分离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3  精索的腹壁化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4  腹膜前环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5  精索脂肪瘤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理论上讲,所有的疝囊都应尽可能完整剥离,因为残留的囊壁会增加术后血清肿的几率。但对于某些较大、病程较长的斜疝疝囊,疝囊与精索粘连致密,此时可横断疝囊,旷置远端,近端再与精索充分游离,完成精索的腹壁化,横断的疝囊必须关闭。TEP中如腹膜破损“漏气”会影响手术视野,可于脐孔或右季肋区插入气腹针,以缓解气腹。                   s39宋宝林医生

四、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和分离范围s39宋宝林医生
在分离腹膜前间隙时要注意辨认以下几个重要的结构,不能损伤,以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s39宋宝林医生
   1、危险三角:1991年由Spaw提出,又称Doom三角,位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围成的三角形间隙内,里面有髂外动静脉通过(图16)。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形成的夹角角度在右侧平均为38度,左侧平均为48度[10],两者在内环口水平汇合成一条结构既精索,进入腹股沟管。s39宋宝林医生
   2、死亡冠(Corona Mortis):大约77%左右的患者在腹壁下动脉和闭孔动脉之间有一支吻合支,有时这支吻合支比较粗大,称为异常的闭孔动脉支,大约14%的患者在耻骨梳韧带的外侧靠近髂静脉的区域可以见到。其从股静脉内侧、耻骨梳韧带的后面环状通过,故又称死亡环(Circle of Death)[11](图16)。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6  腹膜前间隙的解剖s39宋宝林医生

      3、耻骨后静脉丛:位于耻骨膀胱间隙的深面,耻骨后静脉丛向会阴方向汇集成阴茎背侧静脉丛(图17),这是一些横行粗壮密集的静脉血管支。在分离耻骨膀胱间隙时不能过于深入,如果超过了耻骨支的纵轴面,就有可能损伤耻骨后静脉丛[12]。一旦损伤,止血非常困难,必须引起重视。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7  耻骨后静脉丛s39宋宝林医生

    4、疼痛三角:疼痛三角位于精索血管的外侧和髂耻束的下方,在这个区域内有腰丛神经的分支包括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和股支以及股神经穿过(图18)。其中股外侧皮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股支位置最为表浅,较其他神经相比最容易损伤。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8  疼痛三角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腹膜前间隙分离范围大致为:内侧至耻骨联合并越过中线,外侧至髂腰肌和髂前上棘,上方至联合肌腱上2-3cm,内下方至耻骨梳韧带下方约2cm,外下方至精索腹壁化。此范围分离是要保证能置入足够大补片。s39宋宝林医生

 五、补片的覆盖范围s39宋宝林医生

      腹膜前间隙的分离完成以后,可以看到在人体的腹股沟部位有一个薄弱区域,内界为腹直肌,外界为髂腰肌,上界为联合肌腱,下界为耻骨支和耻骨梳韧带,这个被肌肉和耻骨围成的区域称为肌耻骨孔(图19)。补片修复的原则就是要代替腹横筋膜来覆盖住整个肌耻骨孔并与周围的肌性和骨性组织有一定的重叠。补片覆盖的范围既上述腹膜前间隙分离的范围,具体来说,补片的上方要覆盖联合肌腱2-3cm,外侧要至髂前上棘,内侧必须覆盖腹直肌和耻骨结节并超过中线,下方的内侧要插入耻骨膀胱间隙而不能直接覆盖在膀胱上,下方的外侧必须做到精索的“腹壁化”[13]。建议使用10cm ´15cm的补片(图20)。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19  肌耻骨孔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20  补片的覆盖s39宋宝林医生

六、补片的固定:如果选用足够大的补片(10 cm ´15cm),<4cm的斜疝可以不固定补片,具体可根据术者的经验、疝的类型分型、补片的种类来决定是否固定[14]。补片的固定可采用缝合、疝固定器、医用胶等各种方法,为了避免并发症和疼痛,目前多倾向于使用医用胶固定补片[15]。如果采用缝合或疝钉,必须注意只有四个结构是可以用来固定补片的:联合肌腱、腹直肌、陷窝韧带和耻骨梳韧带。严禁在危险三角、死亡冠、神经区域内钉合补片。s39宋宝林医生

 七、CO2气体的释放:用器械将补片的下缘压住,在直视下将CO2气体缓缓放出,这样可保证补片被腹膜覆盖而不会引起卷曲(图21)。TEP中阴囊气肿的发生率高于TAPP,因此在拔除套管之前不要忘记将阴囊内的气体释放。如腹腔内存在CO2气体,可用气腹针或5mm套管释放气体。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21 CO2气体的释放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八、术后检查   术后可进入腹腔,检查有无腹膜破损、补片是否展平、有无疝内容物损伤等情况(图22)。此步骤并非必须。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图22  CO2气体的释放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注意事项 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s39宋宝林医生

  1. 第一套管的位置应该建立在脐孔下方1.0cm~1.5cm处,而不要直接建立在脐孔部位。因为脐孔处是腹直肌前后鞘的融合部,很容易切开腹直肌后鞘。
  2. 腹膜前间隙的分离应尽可能在脂肪层的后方进行,太浅会引起脂肪层内的小血管出血、或引起腹壁下动脉与前腹壁分离,影响手术操作视野。
  3. TEP的操作空间是在腹横筋膜浅层和腹膜之间,而不是在腹横筋膜的深浅两层之间。必须切开腹横筋膜的深层才能进入真正的腹膜前间隙。
  4. 腹膜前间隙建立后,如发现腹腔内“漏气”,不要急于中转为TAPP,可在脐孔处穿入气腹针以持续性排出腹腔内气体,通常对手术操作影响不大。
  5. 进入腹膜前间隙后,首先应该解剖暴露耻骨联合和耻骨梳韧带,可以正确地确定解剖层次。切忌在耻骨联合的下方分离,这里有许多粗大的耻骨后背侧静脉丛,损伤后止血困难。
  6. 不要急于寻找斜疝疝囊,应先解剖分离耻骨膀胱间隙,显露疝囊的内侧缘,再解剖分离髂窝间隙,显露疝囊的外侧缘,最后再进行斜疝疝囊的分离。
  7. 斜疝疝囊的分离需充分做到“精索的腹壁化”,以免斜疝的复发或再发。
  8. 任何腹膜的破损都应该关闭,避免补片与腹腔内容物接触,否则可能引起术后肠梗阻,甚至肠瘘。
  9. 补片的内侧应覆盖整个耻骨结节并越过中线,以免直疝的复发或再发。双侧疝时两侧的补片应在中央交叉。补片尽可能展平。蜷曲的补片更容易孪缩,引起术后复发。
  10. “死亡冠”、“危险三角”和“疼痛三角”等区域不能过度分离和钉合补片,以免引起出血或慢性神经痛。
  11. 补片的下缘与腹膜反折至少要有0.5cm的距离,手术结束释放气体时,要压住补片的下缘,使补片不发生卷曲。
  12. 有任何疑问建议手术结束时进入腹腔探查。

 s39宋宝林医生

参考文献s39宋宝林医生

  1. McKernan JB, Laws HL. Laparoscopic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s using a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 approach. Surg Endosc, 1993, 7(1):26-28
  2. Simons MP, Aufenacker T, Bay-Nielsen M, et a1. European Hernia Society guidelines on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n adult patients[J]. Hernia.2009,13(4):343-403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 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指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7(33):566-570
  4. Misra MC, Kumar S, Bansal VK, et al. Total extraperitoneal (TEP) mesh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comparison of low-cost indigenous balloon dissection versus direct telescopic dissectio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Surg Endosc. 2008, 22(9):1947-1958
  5. Memon MA, Quinn TH, Cahill DR. Transversalis fascia: historical aspects and its place in contemporary inguinal herniorrhaphy. 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 1999, 9(3):267-272
  6. V. M. Reddy, C. D Sutton, G Garcea, et al. Laparoscopic repair of direct inguinal hernia: a new technique that re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postoperative seroma. Hernia, 2007,11(5): 393-396
  7. Alexandre JH, Bouillot JL, Dupin P, et al. Cure of inguinal hernias with large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 Experience of 2,312 cases. J Minim Access Surg. 2006, 2(3):134-138
  8. Mainik F, Quast G, Flade-Kuthe R, et al. The preperitoneal loop in inguinal hernia repair following the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chnique. Hernia. 2010,14(4):361-367
  9. Nasr AO, Tormey S, Walsh TN. Lipoma of the cord and round ligament: an overlooked diagnosis? Hernia. 2005, 9(3):245-247
  10. 10.    O'Malley KJ, Monkhouse WS, Qureshi MA, et al. Anatomy of the peritoneal aspect of the deep inguinal ring: implications for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orrhaphy. Clin Anat. 1997;10(5):313-7
  11. Moreno-Egea A, Paredes PG, Perello JM, et al. Vascular injury by tacks during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endoscopic inguinal hernioplasty.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 2010, 20(3):129-131
  12. Paul JF, Virag R. Does anatomy of the pubic arch interfere with the maintaining of erection? J Sex Med. 2013, 10(3):777-781
  13. Bo Feng, Zi-Rui He, Jian-Wen Li, et al. Feasibility of Incremental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Development in China: An 11-Year Experience. J Am Coll Surg 2013;216:258-265
  14. Sajid MS, Ladwa N, Kalra L, et al. A meta-analysis examining the use of tacker fixation versus no-fixation of mesh in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t J Surg. 2012, 10(5):224-231
  15. Fortelny RH, Petter-Puchner AH, Glaser KS, et al. Use of fibrin sealant (Tisseel/Tissucol) in hernia repair: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Endosc. 2012, 26(7):1803-1812

 s39宋宝林医生

以上文章的阐述只是大概,如果您想了解得更详细,建议您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与宋宝林医生沟通,可拨打咨询热线:0573-82081291,或加QQ:27871976在线咨询,通过在线医生的解答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您的病情,帮您更早的解决疾病困扰...

Copyright © 2014-2015 . 宋宝林医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42164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51号

科室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中山东路1501号嘉兴市中医院5号楼1楼

咨询热线:0573-82081291 咨询QQ:27871976 QQ群:47717205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